打印

[電腦資訊] 2004年前10年是微軟的天下

2004年前10年是微軟的天下

2004年前10年是微軟的天下,2004年後的10年是Google的天下,2013年後則是......

2004年前:贏得電腦平台控制權的微軟成為全球媒體最愛。
2004年,Google上市,贏得網絡,贏得全球媒體最愛和資本。
2004年後的10年,手機上網和電腦看齊,贏得最多用戶的平台,贏了這場未來10年的媒體最愛和資本。
吃到飽的手機上網費用,優異的手機瀏覽器(例如Safari,Android,Symbian,Windows(E)和個性化的手機介面成為這場競爭的首三項標準。這場競賽中,中國暫仍缺席,或最多加入Android做其中一個單一最大開發商。


因為Android全開放原代碼API(開放內容、開放架構、開放流通方式),而且因為Android是根據Linux開發而成,因此擁有大量這方面的人才。
所謂個性化的手機並不只是換機殼、加手機飾物、換ringtone、logo、wallpaper、彩鈴等,還包括功能、遊戲、應用軟體,全是自選。競爭也和以往不一樣。
10年前,我們看到Plam時,感到一流。推出Windows CE時,便往Windows CE去。不久有更多功能的PDA電話,行動上網等,廠家替我們開發。現在呢?用戶的體驗,新的使用經驗成了主流。


手機需要由用戶自行決定去組裝出一台合乎自己的功能的操作內容。所以手機平台開發商在執行策略時,首要的便是要吸引更多的開發商替其開發出更多的功能和遊戲。這已不再只是提供CBS(Cocation Base Service)的定位服務,移動社交網站、即時通訊、遊戲等,而是像iPhone外掛那樣,甚至功能都是自定。而且這個產業不能複制對手,否則是死定的。這需要多方面的資源和人才,例如觸控技術、3D繪圖、軟體開發和支援。


現時只剩下四個企業在競爭:Google的Google Android Market,iPhone的APP Store,Nokia的Ovi Store和BlackBerry的APP World,各有長短。這四家是日後最大機會跑出的。 Palm和Windows CE不入流了,因無法使用Web2.0的能力,靠獨立開發已不行,再好的內部管理也不行,是要全球共享了。

Google、Apple、Nokia掀起的淘金熱,手機最終決戰點,比誰的應用程式豐富,人人都想要個人化的手機,現在智慧型手機將藉著眾多應用軟體,完成個人化的夢想,手機商、電信商、開發社群都想抓住這個新機會。四大手機線上軟體商店比較(目前各大商店無不希望獲軟體開發商支持,以壯大自家軟體庫聲勢)


Google Android Market
上線時間: 2008年10月
應用程式數量: 2300個
優勢:登錄費低廉,僅25美元。 Google對軟體開發限制較少,未來可對應的手機型號較多,並擁有延展至其他硬體的可能性。
弱勢:手機銷售目前仍限於特定國家,平台管理機制較不嚴密,僅支援Google CheckOut線上付款機制。


蘋果App Store
上線時間: 2008年7月
應用程式數量: 3萬個
優勢:付款機制簡單,軟體審核及管理機制嚴密,手機銷售與應用軟體數量皆已具規模經濟。
弱勢:整體數量過多,造成軟體較難出線。且軟體審核、上架時間冗長,蘋果也僅釋出部分功能予第三方開發者進行開發。

Nokia Ovi Store
上線時間: 2009年5月
應用程式數量:預計為數千個
優勢:可接觸到全球5000萬手機使用者(手機需先升級)
弱勢:整體手機銷售仍以中低階手機為主


RIM黑莓機App World
上線時間:已公開,但未正式上線
應用程式數量:預測上線時將有數百個
優勢:開發商拆分比例為下載費用的8成,較其他平台高。手機使用者以商務人士為主,含金量高。
弱勢:上架費為200美元(未能通過審核則退款),較為昂貴。只支援Paypal線上付款機制,目前僅支援部分BlackBerry機種。

TOP